行业资讯
如何实现土地整治区域耕地碎片化整合与连片布局?
实现土地整治区域耕地碎片化整合与连片布局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农用地整理的核心任务,需针对耕地细碎化的成因(如承包地分散、地形限制、历史产权矛盾等),顺利获得“调查-规划-调整-建设-管理”全流程技术手段,结合政策创新与农民参与,最终形成“集中连片、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的耕地格局。以下是具体实现路径:
一、前期基础:精准调查与评价
1. 耕地碎片化现状调查
数据采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如0.5米精度)、无人机航测、GNSS定位等技术,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三调”)数据,精准识别整治区域内耕地的空间分布、面积、权属(承包方、流转状态)、质量(等别、产能)及碎片化程度(单块耕地面积、斑块密度)。指标量化:计算“碎片化指数”(如单块耕地平均面积、斑块数量/平方公里),划分碎片化等级(轻度:<5块/公顷;中度:5-10块/公顷;重度:>10块/公顷),明确重点整治区域。
2. 耕地质量与利用潜力评价
质量评价: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从立地条件(地形、土壤)、生产条件(灌溉、排水)、土壤属性(有机质、pH值)等维度,对整治区域内耕地进行质量分等定级。潜力分析:结合地形坡度(如≤15°适宜连片)、土壤障碍因素(如沙化、盐碱化可改良)、基础设施配套现状(如灌溉覆盖率),评估耕地连片整理后可实现的单块面积提升潜力(如将平均0.8亩/块提升至5亩/块)。
二、核心技术:空间规划与权属调整
1. 基于“多规合一”的连片布局规划
目标导向: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为目标,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开展规划(如主导作物种植、规模化经营需求),确定连片耕地的最小规模(如平原区≥10亩/块、丘陵区≥5亩/块)。空间优化:地形适配:平原区采用“几何规整化”(如矩形、梯形)连片;丘陵区采用“阶梯式”连片(沿等高线整理,减少土方量);低山/石漠化区优先整理坡度≤15°的缓坡地。设施协同:结合灌溉、排水、机耕路规划,将耕地连片与“田、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同步设计(如机耕路宽度≥3米,满足大型农机通行)。
2. 土地权属调整与整合
权属摸查:顺利获得“入户调查+公示”明确整治区域内耕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归属,梳理权属纠纷(如“插花地”“飞地”)。调整模式:“小块并大块”:在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顺利获得“互换并地”将分散地块集中(如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农户自愿交换零散耕地,合并为连片地块)。“土地入股”:引导农户将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由经营主体统一整理后连片经营(需签订长期流转协议,保障农户收益)。“集体收储”:对长期撂荒或低效利用的耕地,由村集体依法收储后重新发包,有助于集中连片(需给予原承包户合理补偿)。
3. 工程技术支撑:田块整理与地力提升
田块平整:平原区采用“表土剥离-土地平整-表土回覆”工艺(剥离厚度20-30cm,避免表土流失),确保田面坡度≤0.3%;丘陵区采用“梯田化整理”(水平梯田田面宽度≥3米,田坎高度≤1.5米),配套截水沟、排洪沟防止水土流失。地力培肥:整治后同步实施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治理酸化/盐碱化),确保连片耕地质量不低于整治前平均水平;对污染耕地(如重金属污染),采用植物修复(种植蜈蚣草、东南景天)或化学淋洗技术,达标后再纳入连片布局。
三、政策与机制保障
1. 强化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
规划引领:将耕地连片布局纳入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明确整治区域、目标与边界(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内违规调整)。资金整合: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乡村振兴等专项资金,对连片整理新增耕地给予补贴(如每亩1000-3000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如“土地整治+产业投资”模式,企业投资整理后取得一定年限经营权)。
2. 保障农民权益与参与
民主决策:顺利获得“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等方式,让农民参与连片布局方案制定(如确定连片范围、补偿标准),确保“整治方案、补偿协议、收益分配”三公开。补偿机制:对因连片整理减少耕地面积的农户(如因田埂、沟渠占用),按“占补平衡”原则以货币或新增耕地经营权补偿;对主动退出零散耕地的农户,给予一次性奖励(如每亩500-1000元)。
3. 动态监测与长效管护
数字化监管:建立耕地连片整治GIS数据库,顺利获得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实时监测田块变化(如是否新增细碎化、设施是否损毁),确保连片效果长期稳定。管护责任:将连片耕地纳入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护范围,签订管护协议(明确设施所有权、管护主体、经费来源),对破坏连片布局的行为(如私占田埂、复垦撂荒)追究责任。
四、典型案例参考
1. 江苏省盐城市:平原区“小田并大田”模式
顺利获得“承包权不动、经营权集中”,将原本分散的1.2万个地块合并为2300个连片地块(平均面积从2.3亩提升至12亩),配套建设灌溉管网和机耕路,实现“一户一块田、一村一片田”,农业机械化率从65%提升至90%。
2. 云南省昭通市:山区“梯田化+产业配套”模式
针对丘陵区耕地碎片化(单块平均0.8亩),采用“梯田整理+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将坡度≤15°的耕地连片整理为5-8亩/块的梯田,配套滴灌设施,引入花椒、苹果等特色产业,农民亩均收入从2000元提升至8000元。
3. 浙江省嘉兴市:“全域土地整治+数字农业”模式
顺利获得整治将分散耕地连片后,引入数字农业平台(如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实现“连片管理+精准作业”,同时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稻鱼共生),耕地综合效益提升40%。
总结
实现耕地碎片化整合与连片布局需“技术+政策+农民参与”多维度协同:顺利获得精准调查明确整治重点,以空间规划引导连片方向,以权属调整破除产权障碍,以工程措施提升地力,最终顺利获得政策保障和长效管护实现可持续的规模化经营。这一过程需因地制宜(平原/山区差异)、尊重农民意愿(避免强制调整),才能真正释放耕地连片的综合效益。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qy球友会科技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